登上安徽省滁州市明湖公园内的滁阳阁,远眺,只见明湖波光粼粼,候鸟或在水中嬉戏、或掠过湖面、或振翅高飞,岸边绿植随风摆动,还有锦绣青花“玉如意”般的滁州奥体中心,栈道、廊桥、游船动静相宜,风景如画。
近日,滁州市明湖通过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成效复核评估,成为全国首个“幸福湖”。
幸福河湖是指能够维持河流湖泊自身健康,支撑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现人水和谐,让流域内人民具有高度安全感、获得感与满意度的河流湖泊。
曾经的明湖,地处龙兴河末端的低洼地,“十年九涝”是百姓最深刻的印象。为了打造让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2015年9月,滁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胜天河综合治理工程,高标准、高质量规划设计,建设明湖湿地公园,成为滁州绿色发展“一号工程”。
明湖大坝于2015年开工,2017年汛期形成湖区。滁州市依托原有地形新建1号闸、2号闸,综合整理原有地形地貌,搬迁原湖区居民,使水能蓄得住、泄得出。并在上游取直龙兴河河道、连通周边水系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建设,使明湖水活起来、美起来。
明湖建管中心总工程师陆传洋告诉记者,要实现“美丽明湖”向“幸福明湖”的升级,仅靠环境整治远远不够。为此,明湖在助力流域发展、流域综合治理和管护能力提升3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
在明湖东北角,设置了800平方米的生态保育区,建立适宜多种蛙类生存繁衍的自然湿地空间。在湖区中间,人工堆土建设了2个湖中小岛,为迁徙季过境的候鸟提供停歇地。明湖还建设了绿色廊道,构建以分级水位控制为主线的生物多样性栖息生态环境。
明湖建成后的汇水面积为69平方公里,整个建设区域范围总面积23.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水面面积约5.5平方公里,湿地及绿化面积约5平方公里。湖岸总长11.2公里,分布着17个不同形式的人景互动区。明湖的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当前,明湖水质稳定到Ⅲ类,鱼类优势物种增加到21种,流域鸟类增加到55种。
为提升河湖管理保护水平,当地还建成明湖数字流域项目,通过视频监控、无人机、水下摄影器材等实现智慧管护。建设水生态大厅,开发长效管护系统,引入河湖健康评价的相关指标,定期评估河湖幸福状态、健康状况。
曾经的“低洼地”变身滁州市滨水景观带和城市会客厅,集生态、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展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美景,成为市民和外来游客的“网红打卡地”。经常来明湖拍摄照片的滁州市民徐明说:“这里不仅是市民休闲游乐的理想去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新家园。” (经济日报记者 梁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