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晶晶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2023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李世杰表示。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据中国信通院预测,2025年,我国的数字经济总量会突破60万亿元,占整个GDP的45%,到2030年,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李世杰表示,尽管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韧性十足,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字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环顾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美全方位竞争、逆全球化、新冠疫情长尾效应仍然凸显;其次,聚焦国内,我国消费市场恢复缓慢、总需求不足,经济发展面临着结构性减速等压力,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遭遇越来越多的障碍;再次,审视行业,我国数字经济还存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数字经济人才短缺、数字安全、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
针对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李世杰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发挥特色优势,凝聚力量共识。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多重优势,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空间,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发挥优势、推动发展。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数字经济时代,科技赋能促使服务贸易发展更加高效化、多元化、个性化,科技自主创新、自主原创、共性共享在服务贸易中愈显重要,科技实力、原创能力、开源生态紧密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当前,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技术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和迅速、广泛的应用。我们要牢牢把握好数字经济产业前进方向,充分利用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重点围绕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卡脖子”现象,沉下心来研究底层技术、共性技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要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强主导标准制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成熟运用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生态布局,奋力推动数字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三是坚定不移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命脉所在,数字经济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两者的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推动了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了数字经济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合作共赢。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也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2020年,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渗透率仅为19.5%,低于发达国家33%的平均水平,与制造强国德国的45.3%差距甚远。我们要依托数字技术,面向制造业主体,提供个性化、弹性化、智能化的数字生产模式,畅通产业价值链连接,促进制造业降本提质增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