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黄婷婷 阿联酋迪拜报道
当地时间12月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边会活动“自然主题日――全球气候解决方案的共赢与担当”在阿联酋迪拜成功举办。清捕零碳作为受邀企业之一,在活动中分享了其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在建筑业的碳利用和封存技术。
COP28期间,清捕零碳CEO赵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不管是IAEA还是IPCC的报告都指出,为了实现2060年“碳中和”,CCUS技术的贡献潜力必须要达到100亿吨以上,因此这对于整个CCUS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建筑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固碳建材产品将帮助建筑行业大幅度降低施工阶段的碳排放。
CCUS、ESG得到更多关注
《21世纪》:你是第几次来COP,对COP的感受如何?
赵超:其实我之前来过一次COP,当时来参加是为作为世界500强企业ESG负责人来过一次。我们当时就觉得能在这个世界平台上发声,尤其是对于企业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发声,很有价值。而这是第一次代表自己的创业企业清捕零碳过来,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脱碳技术成果与进展。
《21世纪》:你做 CCUS、ESG大概有多长时间了,可以聊一聊这其中发生的变化吗?
赵超:我做CCUS、ESG已经10年左右了,这10年我觉得中国企业对这方面越来越重视了。以前海外的企业会更加重视这一块,随着国内企业越来越国际化,从布局全国转向布局全球,大家都开始重视这件事情,我觉得这是一个自然的商业驱动的结果。尤其是现在在香港上市的企业,ESG披露要求日趋完善,所以有很多企业非常重视ESG。
《21世纪》:CCUS技术近年来在全球市场的受关注度如何,跟以往有什么变化?是否有更多投资者关注到这个领域?
赵超:有两个变化。一是近两年新能源以及碳中和方面的投资有巨量的提升。在2019年之前,几乎没有人会对ESG进行投资,即使有,也是属于公益性质的投资,而且体量非常小。2020年有了“双碳”政策之后,整个新能源产业链都有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本开始有关注新能源和“双碳”赛道的团队了。
二是大家更愿意去投资一些硬科技的技术公司,一方面是可能大家觉得科技领域的国产品牌即将崛起,国产替代是未来的一个长期投资方向;另一方面是新能源与碳中和行业也需要通过大量的技术研发去占据市场。
《21世纪》:近期,生态环境部印发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首批发布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项目方法学,搭建完成了全国统一的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你怎样看待这一政策?
赵超:从我们公司的角度来说,如果出台了产品碳足迹的方法学,对我们推广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建材产品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现在我们跟一些下游的企业来合作,他们采购我们产品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能够减少碳足迹,那怎样才能将其数据化和可视化地展现出来,就需要明确的方法学,需要有碳足迹管理体系的认证证书。
让固碳建材产品被更多人看到
《21世纪》:清捕零碳在大会期间展示了哪些产品?与生物圈三号有哪些业务交集或共同理念?
赵超:我们在COP28展示的是我们整个CCUS技术进展。它其实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如何低成本捕集本身要排放到大气里面的二氧化碳,其核心在于开发低成本的捕集技术;另一方面是把二氧化碳捕集下来之后排到哪里,我们开发的技术就是将捕集而来的二氧化碳用于制造固碳混凝土建材产品,它不仅能够提升混凝土的强度,也能实现二氧化碳的彻底封存。
这个技术对应着中国两大支柱产业:一个是工业,工业体系里面涉及燃煤发电、石油化工、钢铁水泥等类型的高排放行业,要想实现能源的清洁化利用以及低碳转型,CCUS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减排技术。另一个是建筑业,因为这些固碳混凝土建材产品与传统的混凝土相比可减少90%左右的碳足迹,企业如果采购这类建材产品,能够直接从原材料端大幅度减排,而采购成本基本上是跟传统的产品成本持平的。因此企业想要低碳转型,而且又不想增加额外的成本,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我国每年的混凝土用量都是上百亿吨,占全球混凝土用量的50%,因此我们很看好国内如此大的混凝土用量市场,也希望未来能够用CCUS技术把混凝土这种全世界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转变为可以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的碳汇资源。我们和生物圈三号合作,也是希望让更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能够看到这个材料,能够意识到固碳混凝土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商业化。
另一方面,我们在中东看到两个大的机会:一是这边的基建能力,包括建设的速度和体量,很像20年前的中国,我觉得未来混凝土包括基建的最大增量市场一定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而且是以中东为代表的国家。二是中东传统的支柱型产业是石油化工,如果要继续生产和利用,一定会面临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而利用CCUS技术就是把传统的化石能源清洁化的唯一解决路径。这也是我们这次特别希望过来交流的原因。
《21世纪》:CCUS涉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及封存,覆盖多技术领域。请您介绍清捕零碳目前技术领先程度如何?
赵超:我们在2020年完成全球首个万吨级二氧化碳矿化养护混凝土的工业示范,2022年完成国际首套万吨级CO2捕集矿化建材一体化示范系统,2022年获得中国首张固碳混凝土碳足迹认证,同时推动固碳混凝土在中国首次大规模应用。目前也在规划部署每年能够固定10万吨二氧化碳矿化利用的示范工厂,二氧化碳的利用率可以达到95%以上,混凝土建材产品的固碳率可以达到5%以上,从技术指标、成本等方面看,我们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比较领先的状态。
清捕零碳一直积极参与建设国内CCUS大型工业示范项目,与国家能源集团、中建集团、广东能源集团、恒隆地产等大型能源、建筑企业都有相关的合作以及示范项目的落地。今年3月,在腾讯联合多方合作伙伴发起的针对CCUS专项资助行动――“碳寻计划”中,我们是入选企业中唯一一家做矿化建材方向的企业。清捕零碳目前属于中国比较领先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的科技企业。
企业协同推动CCUS项目发展
《21世纪》:CCUS技术的市场占有率和接受度怎么样?未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推进CCUS商业化的路径是什么?
赵超:一项新的技术要从实验室探索到小试、中试,再到工业化示范,最后到商业应用,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我国现在每年基本上有30-50个CCUS项目投入建设,截至2023年7月,全球有392个在建项目,整体 CCUS技术目前还属于比较早期的发展阶段。
从商业化角度来说,未来我们计划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跟高排放行业合作,给他们提供高效、低成本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实现脱碳;另一方面是与建设以及开发领域的头部企业合作,包括中建集团,恒隆地产、万科集团、凯德地产合作,希望由他们来形成示范效应和影响力,让传统建筑市场接受固碳混凝土建材产品。
《21世纪》:你怎么看待市场上其他做CCUS技术的企业,是否存在竞争关系?
赵超:二氧化碳矿化利用的技术以及碳捕集技术,目前在国内还是属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大部分企业目前都是处于希望自己的技术能够尽快产业化落地的阶段,或者说现在是大家在共同开拓市场,希望让更多的高排放企业接受和应用CCUS技术的阶段。所以我并不把其他企业当作竞争对手,更多还是当作市场的共同开拓者。再者,其实整个CCUS技术链条非常长,每个企业的技术路线不一定一样,比如有做二氧化碳补给、二氧化碳存储运输、二氧化碳各种利用的企业等等。每个技术其实并不冲突,大家更多是希望未来能通过整合的方式打开更多的市场,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CCUS未来要解决10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体量,市场足够大,而且其实每个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成熟了之后,也只能消纳1-5亿吨的二氧化碳,所以未来是需要所有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叠加和协同。
市场上有时候会有一些打着“双碳”旗帜,把二氧化碳变成某些昂贵的东西,这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技术,只能称之为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的新材料技术。目前CCUS的每一个技术路线的减排潜力都是有限的,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技术路线能保证未来可以把100亿吨的二氧化碳全都消纳掉,且将其变成有经济价值的产品,这是行业里公认的。可以从消纳二氧化碳的潜力、规模可扩展性、技术成本下降潜力这三个方面来判断是否为真正有机会的减排技术。